母親節由來重點
- 大埔堂 - 李偉豪傳道
- 5月10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世界各地早期都有類關的節日,不過主要與偶像崇拜有關。到了約100年前,才正式將母親節視為紀念人類母親的時刻,始於美國的安娜賈維思女士(1864-1948)的倡導。但安娜女士終生未婚,乃與她母親安娜麗絲賈維思女士有關,他們感情至深。她母親是一個牧師的女兒,在美國一些小鎮的教了二十年的假日學校。(即現代的主日學前身,不過在當時未普及教育,假日學校也同時也有今天學校的前身,不過只在假日上課。)
1905年5月,安娜的母親去世於費城。兩年後,安娜說服她母親所屬的衛理教會,在她母親去世兩週年時(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為她舉行一個紀念儀式。儀式中,會場以安娜母親最喜愛的白色康乃馨佈置用以代表母愛的甜美、純潔與永恆。演變至今,母親節的花朵改以紅色康乃馨代表,而白色康乃馨則代表母親已去世。次年,1908年的同樣日期,在費城也舉行了同樣的儀式。之後,安娜更與她的朋友展開一個投書運動,尋求當時有影響力的部會首長、商人、國會議員的支持,訂定一個全國性的母親節日。這個運動的目的之一是想將她對母親的懷念擴及為對所有母親的敬意,希望所有人能在母親在世時即時表達她們對母親的愛與敬意,並藉此加強家庭成員間的情感關係。另外一個目的則是成立一個屬於女性的節日,特別是對女性作為母親這個身分對家庭貢獻應受的重視。
經過安娜的努力,到了1911年,每一州都各自有母親節的紀念活動。同時,世界各國如墨西哥、加拿大、中國、日本、南美與非洲皆開始有母親節的慶祝活動。此外,國際母親節協會於1912年12月12日成立,以倡導紀念母親節的實質意義為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安娜對一個記者說她非常後悔她為這個節日催生,並強烈的抗議:「這不是我當初倡議母親節的目的,我期望的是一個感性緬懷的日子而不是一個利益滿足的時刻。」
今天香港在母親節期間,也變成了一個最要的商機,筆者也認同安娜的見解。作為基督徒在記念日子,實在不應該只停留在吃喝玩樂的層面。如果母親節的重點,在當時是記念家中默默負出的母親,今天推探一層可以說是記念家中默默負出的長輩們。
如果剛說的不為過,想簡單總結,不管你有沒有結婚,但肯定我們都有母親生,但不一定這刻母親還在。今年是第一個沒有母親的母親節,有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感恩在最後這幾年因疫情原因,在港時間多了,可以照顧及陪伴也多,不捨但無憾。所以鼓勵弟兄姊妹,如果父或母親還在長輩還在,不要怕尷尬,直接表達她對你的重要。如果已經不在,或者你發現有些長者沒有親人在旁,多一些關心及慰問她們,多給一份微笑,可能比單純的慶祝來得有人情味!
作兒女的,要在主裏聽從父母,因為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事事亨通,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有應許的誡命。以弗所書6章1-3節(新漢語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