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現今本地教會現況與少年牧養策略(上)

  • 土瓜灣堂 - 彭灝凌傳道
  • 4月27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下稱:教新)每5年就進行全港教會普查,藉此讓教內圈子知悉本地教會最新情況。這有助本地教會牧者、信徒領袖更能清楚現時教會所面對的處境並思考教會正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本文只是從一些數據,作出一些思考,藉此讓大家明白香港教會現時的處境。


近年本地教會十分關注青少年,在2014-2019及2020-2024兩屆普查顯示,由上屆約4.72萬人,下跌至本屆3.36萬人,跌幅達28.8%。而且堂會有兩極化情況出現:堂內青少年由信二代或非信二代組成。這現象反映堂會依賴內部增長和少年人有「離堂」現象。我們得以發問一個問題,教會為甚麼留不下少年人呢?


過去筆者認為這情況可能是因為少年人學業壓力、聚會未能滿足少年人需要、缺乏導師支援……但當我在過去作會眾參與、神學生實習和現時牧職的日子,便會發現教會向來較著重教授真理,可是在少年人屬靈生命中忽視了屬靈經驗的培養和屬靈生命的孕育。我們當然會明白信仰生命成長是一個漸進式旅程,猶如我們種一棵小樹苗。少年人若能在生命中經歷神的真實,這就成為他們的「一手信仰」。


在過去的觀察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這就是有些少年人自出母胎就已經參與教會聚會,可是他們覺得信仰只是一個家庭活動,甚至認為聖經事蹟只是一個又一個故事。這跟他們在學業、社交和家庭,完全連不上關係。少年人需要在他的原生家庭的父母及導師和教會群體去認識信仰是甚麼的一回事?故此,教會確實需要為少年人建立不同的聚會和活動,藉此豐富少年人對信仰產生經驗和體會。


說到這裏,有時候少年人因為學業而未能上教會聚會。筆者認為這便成為少年人信仰生命成長的窒礙。首先,他們便會認為信仰與他們的生命完全沒有關係。其次,他們會逐漸將信仰置於生命次要的位置。這便讓他們面對更大的學業壓力時(例如:公開試),便會逐漸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渡過。曾經有神學院老師提到信仰是一個「先經驗,後認知」的開花結果的過程。當我們有經驗,並以認知作為佐證,才能了解和建立信仰概念。


所以,當我們想留下教會的少年人時,也要反思一下教會能否讓少年人經驗和體會信仰,從而讓他們在生命中與主耶穌相遇。

 
 

©2025 基督教信心堂 版權所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