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給土家的一封信(二)

  • 土瓜灣堂 - 彭灝凌傳道
  • 7月27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各位弟兄姊妹們:

大家還記得在二月的時候,筆者曾寫了首封信給大家嗎?上回提到我們需要在忙碌的生活與事奉之中,抽出一些寶貴的時間來與愛我們的父神聊聊天(禱告)。本次筆者將探討信徒在信仰群體中的關係與互動。

首先,筆者先問第一條問題:您享受現時在信仰群體中的關係嗎?(0-3分,越高分表示越享受)今時今日,我們在與其他肢體主要都是以文字在即時通訊應用程式溝通。有時候,我們甚至要「預約」和「徵求」對方同意才能與其對話。這個文化背後藏著個人對溝通的掌控,因為我們可以選擇怎樣回覆、甚麼時候回覆、及如何回覆,甚至完全不作回覆。現在,我們更可以將不願看和聽的信息,稍微動動數根手指頭便輕易地刪除了。隨著科技發展,原始面對面的溝通逐漸地褪色了,演變成文字與表情符號的交流。可是,信仰群體的溝通與互動真的是這樣嗎?

接下來,我們先從溝通法則來說明面對面溝通的重要性。心理學家艾伯特.麥拉賓(Albert Mehrabian)在上世紀提出有效的溝通中有55%是來自身體語言、臉部表情,38%是來自語調和聲線、其餘7%是來自內容。故此,我們在與別人的溝通是聆聽,更多時候是閱讀。所以即時信息平台的溝通在某程度已將本來的信息變得人工化和潤飾化,讓我們失去本來溝通的意義。筆者曾有一位朋友,在信息後經常加上「感嘆號」,例如:你宜家做緊咩!(試想像一下,你會怎樣解讀這個句子?可能你誤以為他在質問你正在做何事……事實上,他只是溫柔地問候你而已。)

其次,筆者問第二條問題:你能與信仰群體中的成員互相守望嗎?(0-3分,越高分表示越能夠)這裏所說的守望,是在信仰群體中彼此留意。在信仰群體中,我們能夠彼此深入認識、彼此分享,讓我們連於基督,實踐相愛。可是,我們在極度重視個人化的世界洪流之下,我們就會將靈命變成私有化,輕視了個人靈命和群體事奉的互動關係。

正如上文所述的彼此留意,這是指我們會注意群體中肢體與主的關係是否逐漸地疏離?甚至他們因為生活與信仰之間的張力,使我們的群體在不知不覺間失去了一些肢體。愛心的留意讓我們在聖靈的引導下,清晰地為對方代求,守望信仰的群體。

最後,筆者問第三條問題:你願意在信仰群體中接待非信徒嗎?(0-3分,越高分表示越願意)在新約中,接待是初期教會的重要標記,我們可以留意「接待」一詞在新約聖經出現的次數。當我們提到要踐行宣教,近在咫尺的時候,可是我們有否留意在社區中有需要的未信者?過往我們會認為宣教是要跨地域,在現今卻是一些人「走進」我們的社區。教會信徒是否能夠活出天國子民樣式,除了愛自己人,更重要的是愛與自己有別的人。

總括來說,筆者先探討信仰群體的內部關係漸漸談到與社區的關係。我有一個夢,就是土家成為一個有愛和溫度,連於基督的信仰群體。

 
 

©2025 基督教信心堂 版權所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