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弟兄姊妹問筆者,教會推出那麼多項目/活動,會否太忙?會否太過百花齊放反而看不清重點?…筆者在想,不論教會推什麼,我們都離不開傳福音及信徒靈性成長。但這些項目/活動真能達到這個目標,還是到了最後仍是原地踏步。若是,我們要問:教會欠缺了什麼?
基於這個迷思,在書櫃發現了這本「教會復興的4個關鍵密碼」一書,作者提問「你可曾想過短短一天就有超過三千人受洗歸主,是何等景象!」筆者想起這個景象出現在(使徒行傳2章41節),作者繼續提問「兩千年後的今天,我們如何追隨他們的腳蹤而行?」這番說話就引起筆者閲讀這本書。在此,與大家分享當中一些啟迪。
何謂「健康的教會」:作者認為一個健康教會應具備7種特質:(1)榮耀上帝、(2)培養門徒認真努力地持守上帝的誡命、(3)弟兄姊妹跟據自身的屬靈恩賜參與各項事工、(4)如同主耶穌道成肉身,能在這個世界及社區中影響眾人、(5)積極傳福音、(6)吸引新人融入教會生活,成為教會領袖、(7)相信上帝,在一切事上順服祂。如果教會未能處於健康狀態,關鍵問題在於教會的靈性健康出了問題,牧者及信徒都包括在內。
從主耶穌身上學習作牧者:主耶穌生平的第一件事,就是與天父保持親密的關係,聖經經常出現有關耶穌視與天父獨處的時間,為祂一生要務之首。每次工作完祂都會禱告,以禱告來結束一日的工作,從與天父禱告中得到天父賜下的恩典與力量。因此,即使再繁忙,耶穌也要定下時間來禱告。我們今天也必須以耶穌為榜樣,教會迫切地需要模仿耶穌開展事工的方式。
耶穌的第二件要務是傳福音,祂天天教導人,用上帝的說話引領人,呼召他們承認自己的罪,過悔改的生活。上帝的話語就是力量,能使我們恢復健康、充滿活力的靈性。作為牧者應該引領人對上帝的話語有更深的認識,並以此為生活的準則。
耶穌行的第三件要事是滿足人們的需要,先懷著幫助他人的意願,與他人建立關係,表現對他人的同理心,獲取他人的信任,才能邀請他人來跟從耶穌。作為基督徒,或許我們經常將自己從這個世界中抽離,但實際上我們要做的不僅待在這個世界上,還要與人交往,建立關係,以耶穌的模式為我們身邊的人帶來愛、力量與關懷。
耶穌做的第四件要事是藉著聖靈的力量訓練門徒,祂揀選領袖的方法是禱告。在教會中發掘領袖的傳統做法是選擇願意去做、或是毛遂自薦,或是可以被說服做這項工作的人。但上帝希望我們透過禱告,祂自己將會引導我們看到祂的選擇,就是那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受人愛戴之人,上帝會將所要做的事放在他們心中。
欣賞作者回應「在教會中培養人才的最好方法?」就是「邊做邊學」,牧者要作培訓工作,信徒領袖也要作培訓工作,我們一齊邊做邊學,誠邀您參與教會的門訓計劃。《待續...》